首年亩产602.6公斤,有机硅土壤调理剂改良重度盐碱荒地技术模式在内蒙古通辽市取得显著成效
10月20日,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组织有关专家,对中乡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乡建公司”)、内蒙古土地资源收储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土投集团”)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金土绿洲1号农场实施的930亩重度盐碱地改良工程水稻示范地块进行现场机械实收测产。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担任测产专家组组长,农村农业部耕地质量和农田工程监督保护中心原副主任李荣担任副组长,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工作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湖南省耕地保护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有关专家参加测产,专家组选取3块稻田,经编码测量、机械收割、水分测定、称重去杂等严格程序后,实际测产结果显示,水稻(绿达177)亩均产量达到602.6公斤。

该水稻示范地块改造前土壤pH值达10以上,含盐量在4‰—6‰之间,中乡建公司于今年5月中旬进驻试点,在晚种近一个月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加强田间管理、工程等措施,经过近半年持续攻关,圆满完成盐碱地改良和水稻种植丰产任务。经治理,目前试点地块土壤pH值降至7—8间,含盐量降至2‰以下。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和农田工程监督保护中心副主任任意到场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总农艺师娅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郜翻身、通辽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宏宇、通辽市农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白乙尔图等代表到场见证。
下午,在座谈交流时,任意副主任认为该试点项目组织有力、技术先进、模式成熟,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期待各方主体积聚力量,进一步提升治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地力提升并重;进一步拓展治理领域,向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酸化耕地治理多领域发力;进一步总结治理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治理模式;进一步扩大治理面积,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任意说。
中乡建公司积聚政策、工程、技术等优势,致力于耕地建设和保护。公司董事长、河北省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宋福如介绍,有机硅土壤调理剂一方面可打破土壤板结,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使土壤通气透水,提高排盐效率;另一方面,具有特殊缓冲性和溶胀性,可有效调节土壤pH向中性靠拢,兼具酸性或碱性土壤修复功能。此外,还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有机质含量,具有持续提升地力效果。“充分利用新材料、沉淀熟化新技术、积极探索新模式,是创新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路径。”宋福如表示,将继续奉献科技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农业强国作出历史性贡献。
内蒙古土投集团多年深耕土地综合治理领域,现正发力推进盐碱沙化土地综合利用。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岗介绍:“首种成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也为构建有机种植、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有助于打响特色农牧产品品牌,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激活区域经济效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欧宏新在座谈总结时提出,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要紧紧依靠政策,组合利用好多方相关政策;紧紧依靠技术,集聚应用工程、农业等综合技术;紧紧依靠多元主体,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合力推进。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他认为应深耕规划、工程技术、设备产品,特别是应着眼打造产业链,从产业培育角度入手形成治理闭环。
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副秘书长李洪杰、中乡建公司总经理张鸿君,及内蒙古土投集团和中乡建公司有关人员参加此次活动。(宣传联络部)

